最近网上的两个裁员热点事件,网易裁员和华为李洪元251。网易道了歉,但是华为却没有。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内容被披露,事件走向终局,终于到了可以总结的程度。

看前网易游戏策划专员的发文,标题直抓眼球,内容错落有致,情感跌宕起伏,不见本人绩效亮点,只见对公司裁员非人性化的吐槽,咋一看,还以为是营销号的鸡汤文。因为先看到网易的回应,觉得还是HR更有理有据。

但网上众说纷纭,都在指责公司暴力裁员,不久之后网易第二篇回应出来,又换了套说辞。然后再细看原文,确实指出了离职流程中各种不合理现象,而网易的最新回复,也对这些问题,一一给到了反馈。比如这段话:“强化员工绩效考核的及时反馈机制,在绩效复核环节中新增360度环评、跨部门专业评委等制衡措施,弱化主管主观评判占比,确保绩效考核更公正。”

员工的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合理,永远是企业的痛点!

丁磊曾经说过他的疑惑:“在工作中看到很多人来网易工作,他其实没兴趣,只是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”。考核绩效,首先必须是工作目标明确。如果目标和自身利益关系很小,员工自然缺乏上进心,而一旦目标和自身利益一致,即便一个普通人也能激发出惊人的能力。比如这位员工平日默默无闻,谁能想到离职阶段会成为他的高光时刻,这一刻,他就是关注的焦点。

公司裁员的种种不合理,则反映出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!

团队面临KPI压力,通常会裁撤新人,而非老员工,网易裁员之前,工作一如既往,所以员工没有心理预期。裁员决定是在主管和代理主管沟通后发生,说明代理主管的评价起到关键影响。仅仅一个管理人员的半年度评价,就可以影响到一个5年老员工的未来生活保障,员工会认为被人背后捅了一刀,由此产生强烈反弹(网易二次回复提出要增加360度考核,弱化主管评分占比,算是亡羊补牢的做法)。

公司强制裁员却还要省钱,这个KPI设定本身就存在矛盾。假设网易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裁员这件事,专门立项,抽调专人负责,按理不会出现绩效申诉走过场或是反复拖延的情况。尤其是误以为员工住院是造假,这种低智商问题,确实不应该出现。

整件事历时近半年,最终由HR总监出手强制执行。但HR总监真的和法务沟通过了?他做过认真细致的复盘工作了?调查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了?如果连HR总监都不够重视,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章制度来执行,说明企业或是行业的整体氛围,有多缺乏此类风险意识。是否大家拿着高薪,但思路还停留在管理农民工的阶段?而这位上海交大毕业的技术员工,懂得上网发帖,不是一个普通民工。

我们常常抱怨国企垄断、效率低、办事拖沓,但在裁员方面,其实国企反而问题更少。企业是公有的,有工会有党委,有各种约束和检查,HR在裁员之前,会充分掂量掂量风险因素,然后才能做决定。而表面光鲜、技术先进的互联网企业,却在类似场景中摔了个大跟头,其他私企更是普遍现象了。如何提高国家、企业和个人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的意识,依然任重而道远。

人力资源保障,我们应该把钱花在哪里?假设人人都在琢磨研究各种套路,无形中增加了全社会的成本。

 

对比之下,华为的251事件,从法务声明来看,本身没有问题。网上一堆人在指责华为没有道歉,但为什么要道歉呢?员工违规拿钱走人,公司基于所掌握的信息,可以向公安举报,之后发生的一切,并不在公司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,相信华为内部对此事做过复盘。如果公司没做错,那么钱可以不追究,道歉不需要。

针对老员工匿名举报,公司确实有过回应,并对相关业务部门做了审计。审计结果只是领导换岗,那么结论很可能就是:财务上没问题,或者有问题,但证据不足,领导换岗之后一了百了。也许整件事由李洪元挑起,但事件走向和结果与他无关,李洪元认为自己因此受到了打击报复,同样没有证据。

比如任何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完成业务,如果新的领导人把精力放在打击报复举报人上面,他就不怕重蹈前人的覆辙吗?所以李洪元的被裁,我更相信确实是绩效考核的结果。如他所说,他是个实用主义者,为了个人升职目的去举报,不成想重新考核之后,自己却成了被离职的对象。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?

 

只是好奇为何剧情会如此离奇和狗血,正常编剧都不敢这样来操作:

员工想升职,去匿名举报

结果反倒被离职,以为遭到打压

员工防着公司,随身带着录音笔

负责裁员的HR,为摆脱这个刺头,不惜违规操作

一方挖坑让另一方误以为有年终奖补偿,没拿到手就去起诉,结果捅到了法务

集团法务查出违规,相关人员一口咬定员工敲诈,于是反诉员工敲诈勒索

如果员工害怕,不该得的钱吐出来,第一时间把事情说清楚,几天也就无罪释放了……

……中间又经历过多少轮来回交锋,会变成在拘留所白吃白喝251天,因为证据不足才被释放?

最神奇的是:最终居然是国家来买单?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365人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