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 原创 —
导读:关于人员绩效,远比机器或是财务来得更为复杂,人作为企业最重要最关键的资产,却是最不可衡量也是最难以量化的,因此衍生出数不清的绩效考核办法。
关于绩效考核
传统理论是通过目标管理,层层分解下去,不管BSC也好,KPI也好,无外乎明确企业目标和需求,以此类推,直到每个岗位和个人,要求员工严格按计划执行,最终推动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,并且不断向着目标前进。
如果把公司比作一个机器人,那么每个部件必须各司其职,个人如同一颗颗螺丝钉,必须严格按计划做事,机器人才能启动和飞奔起来。而任何过度强调个人自由、不听指挥的僭越行为,可能会导致整体行为的不可控。
如果公司业务很稳定,在绝大部分流程已经固化,所有指标均可精确量化的前提下,完全采用最佳实践,严格拷贝不走样,确实才能获取完美的效率。
而新的理论,例如OKR,则是寄希望于更大价值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希望通过让员工自主认领任务,自发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,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和突破自我极限,来实现个人价值,以及整个公司目标的达成,同时收获一个强大的团队。
当工作内容是探索未知领域时,此时管理进入无人区,即便管理者很有经验,也无法对未来技术或是市场有清晰的把握和认识,那么想要获得突破,必须给予一线士兵自主权力,比如充分的自由和足够的支持,才有可能收获理想的结果。
这种绩效理论能在Intel率先提出,而通过Google的推广,变得在互联网行业流行起来,其实与此类公司更多类似研发机构,或是一个巨型创业机构有关系。他们的工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必须试错,才有一定机会成功。
比如Intel,今天PC上流行的Intel CPU架构其实并非他们的唯一选项,在8080架构大获成功的背后,还有另外一支CPU的并行研发团队以彻底失败告终。而看谷歌或是腾讯的产品图谱,成功的只是少数,历史上的失败产品远远多于成功产品。
那么而当一个项目获得成功,或是某个市场机会被成功抓住,公司接下来往往是不断追加投入,直到它变成了公司的核心支撑业务。而一旦达到稳态,则又变成所有指标完全可以量化,又恢复到可以根据KPI进行考核的状态。
所以绩效考核标准,并不是看考核办法是否先进,手段是否高科技,而是看这种考核办法,是否真正从实践中来,是否更适合本企业员工的现状,在现阶段能够做到公平公开,即能激发员工活力,又让公司产生效益。
绩效考核无非是发奖金和选人才
首先是选人
绩效考核本质是选人才,而非培训人才。如何把合适的人选出来,放到合适的岗位上,始终是HR的一项课题。所谓因人设岗,很多时候可以调整岗位职责,甚至当没有岗位的时候,可以创造出更适合个人发挥的岗位。
不管流行何种绩效考核理论,有一点始终不变,绩效更多是鼓励人上进,为人提供行为标准和守则,总结历史经验以避免犯错。一件事能成与否,归根到底是个人素质所决定,往往在选定某个人的时候,结果已然注定。
比如要把一件事做成,必须做对一百个操作步骤,而把一件事做砸,可能只需做错一个步骤。错误的人会在无意中把事情做砸,而所有的绩效条款,都无法把此类错误归咎于他,而事后追责,往往因为时过境迁,而无法还原旧貌。
往往一项大的决策,最终后果可能需要几月甚至几年才能看出来,没有任何即时绩效考核办法可以解决这种问题,而小的错误,累积起来,最终则是企业的大目标无非达成。
其次是发放奖励
奖励可以是即刻的,也可能是长线的。绩效好的员工,必须在今天或未来的薪酬上有所体现。比如当月发放更多绩效奖金,或是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平台,纳入人才梯队等等。HR负责发放薪酬,那么所有绩效考核信息,也必须汇总到HR部门。
比如基础的考勤记录,销售额或是利润指标,日常奖惩等等,很容易立刻收集整理,那么必须体现在当月的薪资发放上面,才能体现公开、透明的原则,及时鼓励先进,并对员工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,从而实现正向反馈的目的。
而难点则在于相对长期的绩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,比如很多是无法量化的因素,或是可以量化的因素,但是影响深远。比如项目谈成功只是达成工作的30%,而后期的项目执行和项目收款,可能会跨越多个发薪周期甚至跨年度。
人的驱动力
任何人想真正做好一件事,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驱动力。绩效考核的根本驱动因素在于实现企业最终目标,个人的驱动因素则来自能够实现的个人目标。那么只有当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成一致的情况下,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,因而快速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。
比如OKR会把公司的目标尽量公开透明,变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,给员工充分信任,让员工对目标制定有很大主动权,而目标又分成可以实现的基础目标,和更有挑战的进阶目标,因此员工对目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,也认定到目标能够完成,从而增强安全感。
目标一致对公司合伙人来说不是问题,因为他们已经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牢牢绑到了一起。但是职业经理人,或是普通员工则会有疑虑,究竟什么是最佳的驱动因素?所以公司必须有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,必须遵守核心价值观,在沟通过程中即要始终以此为准绳。
最后则是关于投资回报
做任何一件事,如果可以招揽业内最优秀的人才,那么自然无往而不利。但同样最优秀的人才,也意味着最高的成本,企业能否承担则是一个问题,如果巨额的人力资源产出,并不能带来足够的可持续的回报,那么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在浪费钱。
资源永远有限,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自身需求,企业与其过分的去追求投资回报率,不如踏实的制定明确的可量化的绩效评价体系、建立健全企业全员的考核和培训体系、开展和建立eHR信息系统应用目标,才能使绩效管理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—END—
了解更多,可关注365云人事